招生专业:
1、法学
2、法学(国际)
伊春园2024直达创建于1929年,1952年由于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法律院系和法学教育在清华大学一度中断。1995年,清华大学正式恢复建立法律学系,1999年法学院正式复建。历史上,清华法学院曾培养出许多杰出的法学、法律人才,如前南国际法庭大法官、中国国际法学会前会长王铁崖先生,中国国际法学会前副会长陈体强教授,最高人民法院前副院长端木正先生等。
燕树棠 向哲濬 梅汝璈 王铁崖
与传统法律院系不同,清华法学院秉承“学术为天下之公器,法律以明理为己任”的理念,广泛借鉴国内外优秀法学院办学经验,力图把“经院式”的法学教育转变为融理论和实践为一体的培养高素质法律人才的职业教育模式,即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必要的、精深的法学知识和理论,而且要培养学生具备在现实社会中灵活运用法律的技能、方法和综合素质,学会如何像律师那样思考,培养法律人良好的职业道德;把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突出位置,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法律推理能力,使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参与法学研究和法律实践的过程。
今天,清华法学院已经成为名列前茅的国内着名法学院之一,在全国乃至国际法学教育界建立了自己的地位,成为我国法学教育和研究的一个重镇,同时也成为国际法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交流中心。
教学设施
法学院教学设施和科研条件在国内首屈一指。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的法学大楼——明理楼于1999年12月正式投入使用,由前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同志亲自题写楼名。这也是国内第一次实现一个大学法学院拥有独立的法学楼,并且在国内率先为每一位教师提供了办公室。楼内配有现代化的教学、科研、办公设施,并专门用于教学实践的模拟法庭、学术报告厅、多功能教室等。
面积约有2,000余平方米的法律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集数字化与信息化于一身,配备系统空调及其他现代化设备。目前,法律图书馆拥有中外文法律书刊文献60,000册,同时订阅200余种国内外法律报刊、电子出版物等。除馆藏的现实文献外,学院还斥巨资购买国际权威法律专业数据库的使用权,读者可以利用先进的网络查询方式获取国内外的法律信息与法律研究资源。电子阅览室支持远程教学和电子教学等多项功能,可以实现与国外着名法学院的同步远程教学。
师资力量
清华法学院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现有专职教师近60人,其中教授30人。法学院师资力量具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是在国外获得学位的比例在全国的法学院当中是最高的;二是在世界前100名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数量在全国的法学院当中是为数最多的。
法学院名师荟萃,许多教授都是各自领域的学术权威,在国内外学界颇具影响。如商法学的王保树、朱慈蕴、施天涛教授,民法学的崔建远教授,刑法学的张明楷教授,民事诉讼法学的章程、王亚新教授,法理学的高鸿钧教授,国际法学的车丕照教授,宪法学的王振民教授,均属于各自领域的领军人物。其中,崔建远教授、张明楷教授和王振民教授分别荣获第二届、第叁届和第六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称号。
此外,法学院还聘请校外兼职教授、名誉教授、客座教授、顾问教授等为学生授课,不断完善队伍建设的同时,法学院还每年聘请多名外籍教授来校长期讲学。同时还邀请海内外法学领域众多着名专家、学者来校进行学术座谈。
学生培养
——教学特色。清华法学院积极引进并倡导先进的交互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案例教学法,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环节。在中国进行首批“诊所法律教育”,与北京市海淀区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共同设立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投诉与支持中心”,并设立劳动者权益保护法律诊所,通过对弱势群体提供无偿的法律援助,可以使学生了解最基层的民众的法律需求,了解适用法律的过程,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公益心、执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基础和广阔的学术视野,清华法学院还是国内唯一一家开设英美普通法系列课程的法学院,此外还有大量课程采用全英文教学。
——教学模式。依照清华法学院自身培养模式,全面推行与国际接轨的学分制。除学校所规定的人文社科类课程、自然科学类课程以及必要的跨系选修课程之外,还设有法学绪论、宪法学、民法总论、商法总论、刑法总论、国际法学、民事诉讼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等专业必修课。学院还开设了大量由本院教师、外请专家以及外教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并且按照课程的性质分为不同的课组,其中包括法理学课组、宪法与行政法学课组、法史课组、民法学课组、商法学课组、经济法学课组、刑法学课组、环境资源法课组、诉讼与仲裁法课组、国际法学课组、实践课组以及文献阅读课组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志向,在教师的指导下选修完成。
——国际比赛。清华法学院不断探索法学教育的新道路,大胆地尝试以增强学生实务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改革。其中,模拟法庭和模拟仲裁的训练就是其中的两项重要内容。在国际比赛中,法学院至今保持着中国代表队在亚洲杯&苍辞迟;模拟法庭大赛(2000/东京,第二名)、国际商事仲裁比赛(2003/维也纳,第六名)、国际空间法模拟法庭比赛(2004/悉尼,第叁名)和亚太商事仲裁比赛(2004/香港,第一名)的最好成绩。
——社会实践。清华法学院在河北、新疆等地法院建立了社会实践基地,努力引导学生利用假期深入基层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每年寒暑假,80%左右的法学院学生在学院组织下,奔赴祖国各地进行专业和社会实践活动,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处理法律实务的能力,还促进了学校的课堂教学,密切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奖助学金。除学校提供的奖、贷、助学金之外,法学院还在国内外着名法学院、律师事务所、跨国公司以及社会各界支持下设置了众多奖学金项目,以鼓励、支持同学努力完成学业。目前本科生奖助学金授予面高达60%左右,每学年发放总额超过30万人民币,个人最高获奖额达到12,000元。
国际型法学人才培养项目
法学(国际)项目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中国情怀、能够参与国际法律事务的高层次法律人才。项目自2009年设立,已经招收4届优秀国际班学生。2013年首次作为法学本科专业的一个方向面向高中毕业生单独招生,欢迎有志于从事国际法律事务的优秀学生积极报考。
• 贯通中西的双重法律知识结构。为学生量身定制培养方案,除需完成中国法的学习外,还需通过《Foundations of Common Law》(Ⅰ-Ⅳ)、《Legal Writing》、《Legal Reasoning》等课程,系统学习欧美的法律制度和方法。
• 中外名师双语精授课程。聘请欧美知名教授讲授英美法、欧陆法课程,使学生虽然身处国内,仍能受到与世界一流法学院同等水准的教育。
• 游学海外的培养环节。清华法学院已与欧美多所著名法学院签订学生交换协议。学生在大三年级出国交流,与世界一流法学院学生学习相同课程,回国后承认其在国外法学院所修的学分。
• 理论实践并重的培养过程。除课堂教学外,学院每年暑期组织20余支社会实践队伍开赴祖国和世界各地。学生根据个人兴趣报名参加,调研法制现状,体验司法实践。
• 法学/经济学跨专业的双学位教育。鼓励学生在学有余力的前提下报考经济学双学位,实现法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培养。
• 本科与研究生阶段贯通的培养模式。国际班学生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免试攻读本院研究生,并与全英文法学硕士项目贯通。
看看师兄师姐怎么说:
法学院法0年级国际班学生 许吉如:
我想,国际化对于个体而言,绝不局限于说着哪个国家的语言,享受哪个国家的物质文明,甚至在哪国接受教育。换言之,“国际化”衡量的不是一个人的现实生活,而是一个人的视野与情怀。
感谢国际班教会我——不让视野因国籍与种族而限,不让情怀为专业和谋生而屈。得益于国际班所赋予的机会,在泛太平洋地区法学院院长峰会,在中美知名法学院院长峰会,在宪法与转型社会治理全球论坛上,身为国际班学生,有幸协助老师筹备会议,参与会议研讨,彼时所得所思时常能与如今在大洋彼岸的课堂交相辉映。当我在大洋彼岸另一所知名学府——哈佛大学——体会“国际化”时,我感激国际班已经让我提前做好了准备。
法学院法0年级国际班学生 何佳伟:
选择清华法学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国际班项目。其培养适应国际法律人才的目标,以及出国交换信息和名额的优先考虑,无疑与我的志向和兴趣契合。大一下真正进入国际班后,发现国际班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在这里有志同道合者的互勉共进,有专配教授的悉心指点,有涉外信息的优先享有,有培养写作的《法律英语》,有偏向国际的培养方案,快哉快哉!大学最重要的除了自身的努力外,关键在于人脉与机遇,而国际班无疑是一个独特又方便的路径。
法学院法1年级国际班学生 叶简剑:
在填下清华法学院作为自己的志愿的时候,我心中就一直憧憬着自己成为梅汝璈先生那样能在国际法律舞台上叱咤风云的大法官,所以我也毫不犹豫地参加了国际班项目。让我惊喜的是,在国际班中度过的这一年时间,让我收获最多的不仅仅是博大精深的国际法与英美法课程,更是同学们自发组成的读书会。在国际班里,总会有对某个课题(例如欧洲反垄断法研究)感兴趣的几个同学聚在一起,埋头研读那些难懂又趣味无穷的法院判例以及法学前辈们的经典巨着,众人之间切磋琢磨,不亦乐乎!
法学院法1年级国际班学生 姜周澜:
国际班是一个学术共同体。抱着最本能的好奇心,从中国到西方,从本科到尝尝惭,从课堂到讲座,今天的学术泰斗、政策顾问与曾经的学霸学神能让你如沐春风,领略大师之风。
国际班是一个友爱共同体。在读书会里奇文共赏,在生活中疑义相析;在海牙法庭唇枪舌剑,在田野地头调研实践……你会学会相互教育与自我教育,结交志同道合的一生的挚友。
国际班还是一个法律共同体,一个能让人实现梦想的地方。她从不灌输而是教育。她从不刻意塑造什么,却提供最好的资源倾其所能帮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她的前身可追溯到上个世纪,却轻装上阵用最年轻的心态迎接挑战,创造可能。在这里学习你会有一种使命感,做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理想主义者,做为中国而学术的国际型法律人才。这里带给你的艰苦却内心丰盈的日子,会成为你青春年华不曾虚度的见证。
教学科研
法学院学科建设一日千里。学院目前已取得“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基地”,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点,法学理论、民商法学、国际法学、经济法学、诉讼法学、刑法学、宪法行政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等八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和一个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此外,法学院还举办了面向全球招生的尝尝惭(法学硕士)项目、与香港大学合作的中国法律第二学位课程以及远程教育项目等。
近十年来,法学院教师们在圆满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前提下,还承担了许多重大科研课题,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如组织《公司法修改稿》、《民事诉讼法修改稿》专家稿起草、参与民法典的制定、参与外交部门决策研究工作等。法学院历年都要举办数次高水平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一批批着名的国内外法学专家、学者,聚首清华法学院,交流、研讨国内外法学前沿问题,营造出严谨、求实、活跃、创新的学术氛围。
国际交流
为适应全球化的大趋势和中国加入奥罢翱的大背景,法学院积极扩大对外学术交流。目前近25%的本科生有机会赴海外交流或交换学习。学院先后与美国哈佛大学、杜克大学、密歇根大学、波士顿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巴黎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名城大学、横滨国立大学、名古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院校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定期派师生互访。
毕业前景
法学院实行“本科—硕士研究生分阶段有统筹”的培养模式,相当数量优秀学生可以通过免试推荐方式被保送进入本院硕士研究生阶段进行学习。部分优秀学生被推荐免试到清华其他院系或者其他高校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此外,每年本科毕业生当中大约有15%进入世界一流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杜克大学,慕尼黑大学,伦敦大学等继续深造。
法学院选择就业的学生就业率在全国各大法学院名列前茅。毕业生就业领域广泛分布于与法律相关的各个领域,其中本科生参加就业的同学80%进入了中央或地方国家机关、司法机关、金融机构、国有大中型公司、国际知名律师事务所等,如外交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开发银行总行、中国银行总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美迈斯律师事务所等。
联系方式
电话:010-62785697,62783483
传真:010-62786513
网址:http:// www.law.tsinghua.edu.cn